歡迎使用谷歌衛星地圖。
經緯度轉換
沂源縣發現的距今四五十萬年前更新世的“沂源人”化石,為直立人在中國的例子之一。山東石器時代文明包括距今7300年-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以及公元前4300年-前2500年的大汶口文化與龍山文化。漢字的較早發掘品目前追溯到濟南市章丘市龍山街道(原濟南市歷城縣龍山鎮)龍山文化的陶片。[3]
夏禹分九州時,山東屬于青州。
商朝建立之前,山東西、北部曾是商部落的活動中心,也是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之一;對山東東部未華夏化的東夷人,商王朝通過盟國奄國、薄姑國等對其進行統治。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紂,天下更始。武王首封輔佐有功的姜太公于齊(侯國);武王之弟周公則封于魯(公國)。
齊國定都營丘,后改名臨淄,據《左傳·僖公四年》,其疆域“東至于海、西至于河(黃河)、南至于穆陵(今沂水與臨朐交界處)、北至于無棣(今河北鹽山)”。齊國“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融合“東夷文化”、“因其俗,簡其禮”,“舉賢而尚功”,務實革新、兼容并包,國力相當鼎盛。齊國的工商業與技術如紡織業也非常發達,有“冠帶衣履天下”的美譽。
魯國都于曲阜,其疆域在《詩·魯頌·宮》中描述為“泰山巖巖、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于海邦、淮夷來同”。魯國秉承周朝禮樂典儀,是尊尚仁義、傳統、倫理、人和的“禮儀之邦”。
齊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大量貢獻及深遠影響。生于魯都曲阜的孔夫子在這里開創了儒家思想,成為后來中國社會框架與價值觀的基石。蚩尤(中華先祖之一)、孔子、孟子等都是齊魯兩國對中華文明多方面貢獻的杰出代表。
山東境內還有其他許多小一些的諸侯國,僅見于《左傳》的就有55國之多,其中疆域及影響較大的有萊、莒、鄒、滕、曹等國,他們后來多被齊、魯兩國并吞。進入戰國時代,齊國成為七雄之一;而今日山東的大部分地區都由齊、魯兩國擁有。及至公元前221年,齊國成為最后被秦國吞并的諸侯國。
山東素有“膏壤千里”的美譽,早期就有發達的農業與手工業,秦漢為中國的經濟中心。山東的糧食不斷沿黃河西溯,供應關中。是漢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源頭,臨淄、定陶、亢父是全國的三大紡織中心,大量精致的紡織品自此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
秦并天下,分天下為36郡,其中在山東地區設置了齊郡、東郡、薛郡、瑯邪郡。
漢武帝劃分天下為十三州,其中在山東地區設置了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徐州、兗州。及至東漢、曹魏、西晉。
晉室大舉南遷,東晉十六國北朝時期,至少幾百萬華北人民遷徙往南方、東方,大量北方、西方游牧民族進入山東、山西、河北、河南等北方等地,北方的民系出現巨大變化,山東地區先后被后趙、前燕、前秦占領。淝水大戰過后,山東回歸東晉,東晉設置幽州于廣固,不久被慕容德攻占。義熙六年(410),劉裕平定南燕,復置青州和兗州。
南北朝時期,爭戰頻仍,經濟破壞。劉宋時,增置冀州治歷城。其后入于北魏,改冀州置齊州。北魏亡,屬北齊,不久為北周所并。
山東恢復發展。當時主要屬于河南道(河濟以南屬河南道,以北屬河北道)。開元天寶年間,每年都有幾百萬石的粟米運至關中,而青、齊等地的物價仍遠低于中國其他地方。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精美織品。至唐后期,戰亂又起。
宋初,山東隸屬于京東路和河北路,后又增置京東西路,曹州、鄆州屬京東西路。
金人分山東東路及山東西路,東路治益都,西路治東平。金朝剝削嚴重,加上受到不斷的外來侵擾及野蠻統治,社會與經濟處于滯退狀態。金代人口約144萬戶。
到元代,只有126萬人、38萬戶,與金代相比,人數減少約87%、戶數減少約75%。山東地界置益都路、濟南路等。
明朝開始設立山東布政使司(當時包括遼東、北京、天津及河北)。明初光復時,山東“多是無人之地”,政府獎勵人民墾荒。南直隸的徐州道、太倉道、潁州道,由山東管理。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耕地面積有7240余萬畝,是北宋時期的2.4倍,居全國第三位。1421年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以后,京杭大運河沿線的濟寧和臨清由于漕運的發展而繁榮起來。
清初設置山東省,“山東”才成為本省的專名。到康熙年間,耕地達到9000余萬畝。1860年代,煙臺成為山東第一個開放口岸。1895年,在甲午戰爭中,日軍攻占威海,北洋海軍全軍覆沒。1898年,青島和威海分別租借給德國和英國。德國修筑了從青島通往濟南的膠濟鐵路(1905年)與津浦鐵路北段(1911年),把山東當作自己的勢力范圍。1899年,義和團從山東興起,攻擊遍布山東省的西方傳教士。清末,面對俄國和日本的威脅,東北終于向漢族移民開放,加上民國初年張作霖的鼓勵措施,在100年間有為數上千萬的農民闖關東謀生,成為今天東北人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1914年,日軍從德國手中奪取青島。1922年華盛頓會議后歸還中國。1930年,國民政府從英國手中收回威海。
1937年-1945年抗日戰爭,日軍占領山東鐵路和城市,中國共產黨則在山東建立起沂蒙等解放區。山東省政府主席何思源早在1945年6月便秘密入魯,并在9月1日返回濟南。
1946年10月下旬,何思源調任北平市長,10月23日,王耀武正式上任山東省政府主席,11月1日,王耀武宣誓就職。在王耀武主魯之初,蔣介石三次蒞濟巡視,并進行頻繁接見與視導,與王耀武長時間私談。1949年6月2日,美軍從青島撤退后,解放軍進駐該城。
1949年8月,華北人民政府通令,山東部分地區劃出,與河南、河北的部分地區成立平原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設立平原省,由中央直接領導,今山東的菏澤、聊城等地區劃歸平原省管轄。
1952年撤銷平原省,菏澤、聊城、湖西3專區劃歸山東省。
1953年6月,滕縣專區駐地遷往濟寧,成立濟寧專區。7月,撤銷湖西專區和沂水專區,將其所屬縣市分。別劃歸濟寧、菏澤和臨沂專區。
1954年12月,撤銷淄博工礦特區,設立淄博市。
1958年,萊陽專區更名為煙臺專區。
1960年,撤銷嶧縣,設立棗莊市。
1963年,河南省東明縣劃歸山東。
1964年,范縣劃歸河南。
1965年1月,館陶劃歸河北,河北省的寧津縣、慶云縣劃歸山東。
1967年,專區更名為地區,山東轄9個地區,4個省轄市,5個縣級市,107個縣。
1981年5月,昌濰地區更名為濰坊地區。
1982年11月,設立省轄東營市。
1983年,撤銷煙臺地區、濰坊地區、濟寧地區,設立地專級煙臺市、濰坊市、濟寧市。
1985年,撤銷泰安地區,設立地專級泰安市。
1987年,威海升為地專級市。
1989年,日照升為地專級市。
1992年,惠民地區更名為濱州地區,萊蕪升為地專級市。
1994年,撤銷臨沂地區、德州地區,設立地專級臨沂市、德州市。
1997年,撤銷聊城地區,設立地專級聊城市;
2000年,撤銷濱州地區、菏澤地區,設立地專級濱州市、菏澤市。
2018年12月,國務院批復同意山東省調整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撤銷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設立濟南市萊蕪區,以原萊蕪市萊城區的行政區域為萊蕪區的行政區域;設立濟南市鋼城區,以原萊蕪市鋼城區的行政區域為鋼城區的行政區域。
日期:2016-10-29 15:4:35 | 分類:地圖資訊 | 評論:0 | 瀏覽:
- 相關文章:
? 2016-2025 豫ICP備16006179號-33 power by MuGong 谷歌衛星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