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谷歌衛星地圖。
二戰后哪些國家從地圖上消失了?
二戰結束后至今,伴隨著殖民體系的瓦解和民族主義的復興,世界版圖發生急劇變化,產生了一大批新興獨立的主權國家。但同時,也有一些主權國家因種種原因從世界地圖上消失,成為了歷史。那么都有哪些國家走向消亡?具體原因又是什么呢?
一、蘇聯(1922-1991年)
面積:2240萬平方公里/人口:2.93億/國力:超級大國/分裂:15個國家
蘇聯,全稱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是在沙俄帝國的廢墟上,由蘇俄聯合其他14個所謂“獨立”的民族共和國組合而成,1922年正式成立,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經歷二戰的洗禮,蘇聯國際威望和軍事實力大增,成為能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主宰世界格局數十年。
勃列日涅夫執政晚期,蘇聯的國運已呈日落西山之勢,等到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已經無法通過改革獲取新生。1989-1991年,蘇聯發生政治大變動,15個加盟成員國相繼宣布獨立。1991年12月25日,蘇聯正式宣布解體。
二、東德(1949-1990年)
1945年納粹德國失敗后,被美蘇英法四國分區占領。其中蘇聯占領東部、美英法占領西部,由于實行不同的社會制度,由此引起兩大陣營間的對抗。1949年德國恢復主權,但被一分為二。其中蘇戰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實行社會主義制度。
戈爾巴喬夫擔任蘇聯領導人之后,與西方實現和解,默許兩德統一。1990年10月3日,東德正式并入西德,兩德重新統一。
三、錫金(1642-1975年)
這個國家曾宣布歸屬中國, 但僅僅三小時就被滅了
錫金王國,是位于南亞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內陸國家,與中國、印度、不丹、尼泊爾等國接壤,面積為7096平方公里,人口約60.8萬人,首都為甘托克。錫金在中國史書中被稱為“哲孟雄”,長期以中國西藏的藩屬國形勢存在,錫金在1642年左右建國,從1835年開始,錫金開始遭到英國入侵,1890年起淪為英國的“保護國”,直到1918年才獲得獨立。然而,錫金僅維持了29年的獨立地位,便在1947年淪為印度的“保護國”,遂斷絕與中國的藩屬關系。
印度是個欲壑難填的霸道國家,它并不滿足對錫金的實際控制,志在徹底吞并錫金,最終于1975年攻取錫金并廢黜其國王。同年4月23日,印度議會通過法案,將錫金并為印度的一個邦。
四、越南共和國(1949-1975年)
簡稱南越,成立于1955年10月26日,位于今天越南北緯17度線以南,面積約17.4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937萬,首都為西貢(今胡志明市)。南越的前身,是1949-1955年在越南內戰期間存在的、由法美兩國支持建立的、以保大帝阮福晪為首、與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隔北緯17度線對峙的越南南部政權。南越原為帝制,1955年,越南帝國首相吳庭艷,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政變,廢黜保大帝,推翻帝國,改帝制為共和國,稱越南共和國,并自封為總統。
美國支持南越對抗北越,雖投入大量的兵力、財力,但依舊未能挽救南越的頹勢。1975年,南越被北越吞并完成統一。翌年,北越改國名為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五、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1967-1990年)
簡稱南也門,原屬也門王國。位于西亞阿拉伯半島西南部,南部瀕臨亞丁灣和阿拉伯海,西、北、東分別同阿拉伯也門共和國(簡稱北也門)、沙特、阿曼接壤,國土面積為40萬平方公里,首都為亞丁。南、北也門本是一個國家,在歷史上長期接受阿克蘇姆帝國、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從1839年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34年,英國利用也門敗于沙特的機會,強迫也門王國簽署不平等條約,脅迫其割讓南部六個蘇丹國及亞丁市。正式承認英國其對南部也門的殖民占領。1959-1963年間,英國將上述地區拼湊為“南阿拉伯聯邦”,但遭到當地人民的反抗。1967年,經過歷時5年的斗爭后,英國被迫退出,南也門終于贏得獨立,南也門人民共和國宣布成立。
1934年,南也門獨立后,宣布擁抱社會主義制度,于1970年改名為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并奉行親蘇反美政策,是蘇聯在西亞最好的盟友之一。然而隨著戈爾巴喬夫的上臺,南也門開始遭到蘇聯的拋棄,不得不在1990年5月并入北也門。
由于南、北也門分裂日久,意識形態、經濟制度和社會發展水平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再加上政治上的權力之爭,導致雙方的統一基礎極為脆弱。1994年,原南也門領導人比德曾發動叛亂,一度建立“也門民主共和國”,但很快便被消滅。如今,南部也門要求獨立的呼聲依然高漲,尤其以祖貝迪領導的南方過渡委員會最為積極。南部也門是否真的會再次走向獨立?值得國際社會關注。
六、阿拉伯聯合共和國(1958-1972年)
簡稱阿聯,成立于1958年2月,是由埃及、敘利亞、北也門三國聯合組建而成的聯邦制國家,面積約138萬平方公里,人口約1.07億,首都為開羅。1952年埃及成立共和國后,領導人納賽爾提倡“泛阿拉伯主義”,呼吁各阿拉伯國家實現大聯合,唯有敘利亞積極響應。三國之所以組建聯邦,是響應埃及總統納賽爾反帝反殖、統一阿拉伯國家的號召,目的在于共同促進阿拉伯國家的非殖民化,排除美英法等西方大國在中東、北非的影響,以及解放巴勒斯坦地區。
1958年,埃敘簽訂聯合建國協定,組建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簡稱“阿聯”)。同年,北也門以合眾的形式加入。
聯邦建立后,北也門始終保持其獨立國家的地位,而敘利亞雖然服從以納賽爾為首的聯邦政府領導,但對于后者在其境內強制推行國有化政策、解散所有政黨,并讓埃及人占據自治政府幾乎全部職位的做法甚為不滿。由于埃及推行霸權主義,逐漸引起敘、也不滿,隨著矛盾的加劇,敘利亞軍隊在1961年9月27日發動政變,次日便宣布脫離聯邦而重新獨立。1962年12月,北也門也宣布退出聯邦,至此阿聯正式解體。但埃及卻保留國號到1972年。
七、南斯拉夫(1929-1992年)
面積:26.6萬平方公里/人口:2300萬/國力:地區性大國/分裂:6個國家
一戰結束后,巴爾干半島上成立一個名為“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的國家,1929年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南斯拉夫二戰期間投身軸心國集團,最后被鐵托領導的革命推翻。1945年,鐵托改王國為共和國。
南斯拉夫實行聯邦制,由6個成員國(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波黑、馬其頓)和兩個自治省(科索沃、伏伊伏丁)組成,實行社會主義制度。1992年在蘇東劇變的沖擊下,南斯拉夫最終解體,被分裂為5個國家。
面積:12.79萬平方公里/人口:1563萬/國際:工業強國/分裂:2國家
一戰結束之后,奧匈帝國瓦解,捷克與斯洛伐克兩大民族聚居區聯合獨立,組建捷克斯洛伐克。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占領捷全境,并扶植起兩個傀儡政權。1945年捷全境在蘇軍的幫助下獲得解放,隨即又合并為一國,并實行社會主義政體。
1989年,捷共政權垮臺,斯族因對新政權的經濟政策不滿,要求獨立建國的呼聲興起。1992年11月23日,捷國議會通過聯邦解體法案,正式分裂為兩國。
九、南聯盟/塞黑(1992-2006年)
全名為南斯拉夫聯盟。1992年南斯拉夫解體后,原加盟共和國的塞爾維亞與黑山組建聯盟國家,但雙方均保持較高的獨立地位。2003年南聯盟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簡稱“塞黑”),并約定在2006年舉行全民公投再定聯盟前途。
2006年6月3日,黑山依照公投結果宣布獨立,塞黑正式解體。2天后,塞爾維亞亦被迫宣布獨立。
日期:2022-8-7 14:58:11 | 分類:地圖資訊 | 評論:0 | 瀏覽:
- 相關文章:
珍貴歷史資料 晚清課本中的世界地圖是什么樣的? (2022-8-7 14:33:40)
世界最悠久歷史國家排名,中國僅排第三,排第一的竟是這一小國? (2022-8-6 14:49:51)
怒江十年:峽谷巨變踏歌行 (2022-8-5 14:54:23)
臺灣省地圖顯示精確網友們都迫不及待要去吃碗面 (2022-8-5 14:48:19)
祖國統一越來越近:臺灣省內地圖清晰可見,街道命名令人感慨 (2022-8-5 14:23:23)
? 2016-2025 豫ICP備16006179號-33 power by MuGong 谷歌衛星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