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谷歌衛星地圖。
非洲獨立了那么多國家,為何留尼汪島還在法國手上?
說到世界最長的國內直飛航線位于哪個國家,人們首先往往會想到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等這些面積大國的航線。但其實不然,長期以來,最長的國內直飛航線是從法國巴黎前往留尼汪島,全長達9300多公里,耗時近12個小時。
不僅如此,在全球最長的幾條國內直飛航線里,法國依然占據前列,這正是當年龐大的法蘭西殖民帝國的一個縮影。作為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產物,從地理位置上來看留尼汪島孤懸非洲大陸的東南面,距非洲第一大島—馬達加斯加島650公里。而留尼汪島與法國的距離更是相當遙遠,最長國內航線的誕生也就不足為奇了。
▲地圖上的巴黎至留尼汪島的航線
法國人最早統治留尼汪島是在17世紀中葉,正值西方列強開始瓜分世界的時期。除了占據陸地領土之外,海洋上大大小小的島嶼依然沒有逃過西方列強侵占的命運。
自20世紀以來,在法國的非洲殖民地里,西非、阿爾及利亞、突尼斯、馬達加斯加等地相繼獨立,縱貫數百年的法蘭西殖民帝國在非洲最終黯然落幕。
▲殖民勢力在非洲的分布
可在普遍中也不乏另類,留尼汪島就是這樣一個例外。鄰居馬達加斯加1960年獨立后,留尼汪島反而在四年后正式升格為法國的省級行政區,成為法國為數不多的海外大區之一。留尼汪島為什么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
▲留尼汪島的位置
一、戰略挫敗,向非洲進發
法國一直以來都是歐洲傳統的陸權強國。在14-15世紀的英法百年戰爭結束后,法國逐漸放棄了海權而專注于陸權。不久后,他們以森嚴的中央集權制度重塑了強大的統一國家。
而在歐洲其他地區,德意志仍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伊比利亞半島才剛剛從阿拉伯人手中完全奪回,開始恢復元氣。15-16世紀,得益于大航海活動及海外貿易的勃興,收復失地不久的伊比利亞半島國家逐漸崛起,開啟航海熱潮。1507年,葡萄牙率先發現了留尼汪島所在的馬斯克林群島。
隨著德意志地區傳入的新教給法國傳統天主教勢力帶來沖擊,法國發生近三十年的宗教戰爭(胡格諾戰爭)。內外壓力讓法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向海外擴張的計劃被迅速提上日程。
▲胡格諾戰爭使300萬的民眾死于殺戮、瘟疫或饑荒,成統治者擴充海外版圖的重要誘因
法國航海家早期的探索區域大致在北美哈德遜灣及紐芬蘭一帶。隨著勢力的不斷壯大,他們在這里建立了一個“新法蘭西”,覆蓋面積貫穿北美大陸南北,野心可見一斑。
▲“新法蘭西”的最大區域版圖(藍色)
誕生于1534年的“新法蘭西”讓殖民者初次嘗到了甜頭,也描繪了他們關于全球布局更多的愿景。為了在大西洋貿易中搶占優勢,1624年法國在大西洋沿岸地區(今塞內加爾)建立起設置在非洲的第一個貿易站。但與美洲相比,非洲開發較晚、基礎設施落后且氣候炎熱,利潤來源因此十分有限,大多集中于黑奴的掠奪上。
▲法國也是黑奴貿易參與國之一
擁有龐大殖民地的葡萄牙人對馬斯克林群島這塊荒無人煙的彈丸小地缺乏興趣,很快就撤走了。1638年,法國人登上了留尼汪島,此時的他們還未對非洲土地有過多染指。留尼旺當地遠離大陸,幾乎沒有原住民,也使得該島免于列強的明爭暗奪。
在建立了航海站后,法國人迅速穩固了在當地的統治,以充分釋放其貿易及補給作用,隨后又不斷侵占留尼旺附近的島嶼。1691年,法國占領了羅德里格斯島,1715年,毛里求斯島被劃歸法國管轄。
19世紀的歐洲風云突變。拿破侖領導下的法國不斷“膨脹”,輸出法國大革命的“民主共和”思潮,讓歐洲各國君主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進而衍生了聯手遏制法國的聯盟戰略。從1803年開始,數次反法同盟先后組建,對法國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史稱“拿破侖戰爭”。
▲拿破侖戰爭讓不可一世的法國放緩了前進的步伐
眾矢之的的法蘭西人為此丟掉了不少重要殖民地的控制權,大國地位岌岌可危。1809-1810年,英國軍隊趁機占領了馬斯克林群島的三大島嶼(留尼汪島,羅德里格斯島和毛里求斯島)。島嶼的拱手相讓只是法蘭西殖民霸權被旁落的一個縮影,亞洲及美洲的殖民主導權基本與法國漸行漸遠。
為了對受到戰爭破壞的歐洲秩序重新做出調整,1814年,歐洲大國在維也納召開協商會議,除解決拿破侖戰爭遺留下來的后續問題,還劃定了一些爭議國界。最重要的是強化了“均勢”這一在各國間防止戰爭的制衡原則。根據最終達成的議定書內容,為了保證法國實力不被過分削弱,留尼汪島歸還給法國,但其余兩島則繼續屬于英國。
▲維也納會議議案卷首。會議確立的維也納均勢體系,維持歐洲半個世紀的和平
因為拿破侖戰爭的失敗,讓法國在亞洲和北美的利益受到侵害。至此他們將深耕的眼光移向了地中海彼岸的非洲。在此之前這片大陸上有不少的貿易及航海站受法國管制,但成規模且發展良好的屬地還屈指可數。
1830年法國以外交事件為借口,大舉入侵阿爾及利亞海岸地區。以這一次的行動為起點,法國在之后的數十年間不斷向南逐漸滲透,最終建立起廣大非洲殖民地。
▲非洲有不少國家盛行法語,這些都是法國殖民勢力所遍及的區域
法國殖民焦點向非洲的轉移,加大了對該地區的掠奪和管控力度,但同時也一定程度上對資本引入和基礎設施建設起到了推動作用。留尼汪島的發展就是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
二、民族解放,大勢而不可逆
總督治理、教育滲透以及搭建參政渠道,是法國人在非洲殖民地建立認同的三大制勝法寶。在法國隸屬的各個殖民地,都會設置一名由中央政府派遣的總督進行管轄;而在殖民地內部,各省郡又存在著受到總督監察的直接負責人。層層演進的權力傳遞,凸顯了對非洲殖民地強烈的控制欲。
不止是在行政制度上施展“硬手腕”,對民眾日常生活的滲透才是法國在非洲建立認同的關鍵一招。在廣大的殖民地內,教育部門推行了一整套以法語為教學媒介的完備教育體系,一些學業成績突出的學生可以到法國本土進行深造;在當地有聲望或是杰出貢獻的人物,甚至可以被賦予法國公民權,以達到進入國家立法機關工作的初入門檻。
▲法國殖民軍隊
法國在非洲的殖民統治雖然本質上帶著濃厚的逐利性和剝削性,但各層面的基礎性建設,也一定程度上對當地社會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同樣,留尼汪島也是當時法國人十分關切的地區之一。長期以來,為了奪取馬達加斯加這塊蘊含香料和良木等豐富資源的寶島,法國殖民者不間斷地對該地進行騷擾,最終于1896年將其占為己有。
扼守馬達加斯加正東面便賦予了留尼汪島天生的戰略意義:作為傳統的大陸強國,和英國等海洋霸主相比,法國人對海權的渴望不曾停歇。留尼汪島之于法國的作用,就像是一道鋪設在浩瀚印度洋上的天然屏障,軍事及貿易地位顯著。
▲法國萊奧帕德驅逐艦曾停留在留尼汪島附近
盡管說法國在非洲的殖民政策基本一致,強調“去本地化”為主,以滲透法式思想;留尼汪島的情況卻大有不同。非洲大陸的殖民地基本以原住民為主體,但留尼汪島的原住民則幾乎不存在。
為了開發留尼汪島,法國引進了大量本土白人以及來自印度和中國的勞工。整個島嶼其實更像是由法國人及勞工率先開化和經營的,抗爭的阻力顯然比其他殖民地要小得多,對法國的認同感更加強烈。
法國人的紛紛進入讓留尼汪島的人跡罕至、凋零破敗有所改觀。他們在當地發行了統一的貨幣,構筑并維護了新興的貿易市場,讓留尼汪島加快了融入全球競爭的步伐。糖業以及漁業等經濟成分逐漸嶄露頭角,更是讓留尼汪島擺脫了過去貿易站的刻板印象。
▲留尼汪島自1671年以來人口變化情況
一定的人口基數是地區穩定發展的重要先決條件。為此法國政府曾鼓勵本地民眾搬遷至留尼汪島參與建設,并給予大幅度的政策惠利;從亞洲、美洲等地大量引進勞工,也是當時增加人口的一項重要手段。今天留尼汪島族裔的多樣性,就是當年這段歷史的例證。
正是因為這些遠道而來的移民及勞工們參與到最初建設中,他們心中懷揣的歸屬感,要遠勝于其余殖民地的居民。
法國在非洲的統治表面上看是越來越趨向于穩定,但國際大環境下涌動的浪潮,實則在不斷地搖動其根基。一戰后西方殖民國家的元氣大傷,激勵著各殖民地自發的抗爭運動此起彼伏,尤其是對民族自決的渴望空前高漲。但大體來看,由于缺乏組織性和紀律性,革命的最后往往無疾而終。
▲留尼汪島的印度移民慶祝節日
而二戰后更兇猛的民族思潮再次席卷而來。法國的殖民地一般走上了兩條不同的道路:一是獨立,如越南、柬埔寨、阿爾及利亞、突尼斯等國家;二是繼續作為法國海外屬地,如留尼汪、法屬圭亞那、瓜德羅普等。
脫離法國獨立的地區,大多是擁有廣闊的土地和基本的資源條件,在歷史上曾經作為統一的政權而存在;而繼續作為屬地而存在的地區,幾乎是一些分布在汪洋中的島嶼或彈丸小地,原住民稀少,資源相對匱乏,較難實現自己“造血”,對宗主國依賴性強。至20世紀80年代,法國的絕大部分殖民地基本獨立完成。
▲大勢已去,法國領導人戴高樂表態容許殖民地實行公投決定自己的命運
世界絕大多數殖民地都爭先恐后的掙脫“枷鎖”,尤其是深受殘害的非洲地區,更是成為民族解放運動中心之一。留尼汪島最重要的鄰居,馬達加斯加于1960年成功獨立,毛里求斯島和羅德里格斯島也與英國分道揚鑣,組成“毛里求斯共和國”。
但即便如此留尼汪島依然紋絲不動,繼續安分地待在法國的管轄之下,自1964年以來成為法國僅有的5個海外大區之一。
三、選擇留守,未嘗不可
由于孤懸于大陸之外,且資源并不豐富,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糖業是支撐留尼汪島經濟社會的基石,其他產業幾乎一片空白。與此不相對稱的是島上極高的人口密度:面積僅2512平方公里和數十萬的人口。兩相作用下,島上就業機會非常匱乏。
▲自然條件的限制,讓留尼汪島的發展頗顯頹勢
因此,留尼汪島和法國本土的聯系就顯得尤為密切。想要更好的工作或教育機會,都會優先考慮前往本土;得益于與法國其他行政區一樣的地位,從留尼汪島到本土工作生活幾乎沒有任何的障礙和門檻可言。
和法國本土行政區一樣的地位,使得留尼汪島也屬于歐盟的一部分,享受歐盟政策,長此以往留尼汪島對法國的依賴日漸加深。
▲作為海外大區之一,留尼汪島享受著和全法同步一致的福利政策
不單是發展機會、福利政策將留尼汪島和法國緊密地捆綁在一起,當地居民高度的認同感也是留尼汪人不愿獨立的重要原因。在多樣性族裔的留尼汪島上,白人以四分之一的比例占據絕對優勢,他們大多是當年遠渡重洋而來的法國居民的后裔;而其它占有相當分量的印度裔、華裔等,也都是當年受法國影響遠道而來的勞工。
在法國政府不遺余力的開發下,留尼汪島被貼上了諸如觀光勝地等更多的標簽,旅游業逐漸成為了留尼汪島另一大支柱產業。坐享著法國參天大樹的“庇佑”,留尼汪島與非洲其他地區相比,人均收入和社會穩定程度都不在同一個對比量級上,留尼汪社會關于獨立的聲音可以說幾乎沒有。
▲人均GDP高達25900美元,留尼汪人十分富足
日期:2020-7-28 14:20:38 | 分類:地圖資訊 | 評論:0 | 瀏覽:136
- 相關文章:
西藏這幾條正在建設的旅行路,個個都讓人期待 (2020-7-27 14:50:40)
葡萄牙成2020全球最適宜養老國家,它到底有什么優勢? (2020-7-27 14:50:18)
走進中美洲花園 擁抱綠色和幸福 (2020-7-27 14:5:54)
手繪的長株潭“三干兩軌”地圖,你見過嗎? (2020-7-25 14:17:18)
多米尼加和多米尼克傻傻分不清?小編帶你來區分 (2020-7-25 14:14:12)
? 2016-2025 豫ICP備16006179號-33 power by MuGong 谷歌衛星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