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谷歌衛星地圖。
多國爭端不斷,尼羅河上彌漫的硝煙味
這幾天,中國南方正鬧著洪災,水流遍野。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世界的另一端非洲,有三個國家正因水供應不足的問題而官司不斷。
埃及、蘇丹和埃塞俄比亞,這三個尼羅河畔的鄰國又因為水資源分配問題大動干戈了。
今年5月1日,埃及向聯合國安理會致函,拒絕了埃塞俄比亞關于復興大壩(建于青尼羅河上)初步蓄水的建議,呼吁埃塞俄比亞重新進行談判。
同月13日,蘇丹灌溉部也表示,他們同樣不接受埃塞俄比亞復興大壩的初步蓄水建議,稱這項建議完全沒有解決長遠的技術、法律和環境問題。
自從復興大壩動工開始,這三個國家的爭吵聲就沒停過?,F在的尼羅河上彌漫的不止是水汽,更多的是硝煙味。
01 尼羅河霸主埃及
對于不了解非洲境況的人來說,看到以上新聞的第一反應可能是:原來尼羅河不僅僅是埃及一個國家的母親河啊。
事實上,尼羅河從南向北流動,埃及處在尼羅河最下游的位置,它的上游還有九個國家。但是憑借其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埃及成功地讓對非洲大陸不熟悉的人自動忽略了尼羅河沿岸的其他國家。
尼羅河全長6670公里,始于非洲中部的維多利亞湖,其主要支流包括青尼羅河、白尼羅河和阿爾巴特河,流域內包括布隆迪、盧旺達、坦桑尼亞、肯尼亞、剛果、烏干達、埃塞俄比亞、南蘇丹、蘇丹、和埃及等國家。
|尼羅河沿岸國家。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尼羅河的兩條支流青尼羅河(Blue Nile)和白尼羅河(White Nile)在蘇丹首都喀土穆(Khartoum)匯聚,形成了尼羅河主干。
再繼續流向蘇丹北部和埃及,最終匯入非洲與歐洲之間相隔的地中海。
|青尼羅河和白尼羅河在喀土穆匯聚。
雖然是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供水量其實并不算非常大,年平均供水量為840億立方米。
與非洲另一條著名河流剛果河相比,剛果河雖然是非洲第二長河流,但供水量達到1萬億立方米,遠超過尼羅河。
不過,對于氣候炎熱干燥的中北非國家來說,這條供水量不多的尼羅河,可稱得上是最重要的水源。
埃及屬撒哈拉沙漠國家,全年干燥少雨,西部沙漠占據了國土面積的四分之三,這些地方的年平均降水量不到30毫米。
在漫長的歷史時間里,埃及國民的日常生活和農業灌溉幾乎完全倚靠尼羅河的饋贈,有一句諺語說「尼羅河上午干涸,埃及下午死亡」。
毫不夸張。
埃及85%的農業用水來自尼羅河,90%日常使用的淡水資源均來自尼羅河。
這點在埃及地圖上便可以清晰地看出來。埃及的城市與人口幾乎全部集中在尼羅河沿岸和尼羅河三角洲,337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全國90%的人口。
|埃及衛星地圖。
如果僅從自然條件來看,埃及并不比其他國家占據明顯的用水優勢 。
因為,在地理位置上,埃及處于尼羅河的下游。
眾所周知,河流下游國家的用水情況嚴重受到上游國家的影響。如果在上游河流遭受污染或斷流等問題,下游會直接受影響。
當然,政治因素能改變地理條件形成的優劣勢對比。
所以,在尼羅河的例子里,居于下游的埃及,反而比上游各個國家在使用尼羅河上更具有霸主地位。
這要從英國在中東的控制說起。
在20世紀初年,英國幾乎統治了整個尼羅河畔。
1929年英國主持簽訂的《尼羅河水源分配協議》宣布,埃及對尼羅河的用水份額是480億立方米,蘇丹只有40億立方米,不到前者十分之一。
不僅如此,該協議還賦予埃及使用水資源的合法權利,禁止英國統治下的其他國家在上游建設水利工程。
當然,那會兒,這些國家也壓根沒有建設大型水利工程的能力。
|1929年非洲局勢圖,紅色為英國控制的地區。1922年埃及名義上宣布獨立,但是仍是英國的衛星國,受英國管控。
這項決議保證了幾十年的時間里,1898年英國在埃及阿斯旺地區建造的阿斯旺高壩是尼羅河上唯一的大型水利工程。
埃及取得了獨一無二的用水霸權。
這種資源利用的極端不平等的局面,伴隨著英國的殖民統治,一直延續到了20世紀50年代。
直到1956年,蘇丹獨立之后。
獨立的蘇丹,開始謀求、爭取更多的水資源使用權利。
經過兩年多的摩擦談判,埃及和蘇丹終于簽訂了《1959年全面利用尼羅河水協議》。
這份兩國的雙邊協議,將蘇丹的用水份額,從40億立方米漲到了185億立方米,并允許蘇丹建造羅塞雷斯大壩。
當然,埃及也不忘將自家的用水量調整到555億立方米。
讀到這里,你是否會發問,那其他國家呢?
尼羅河沿岸其他國家在這兩項決議中處于什么位置?
它們也一樣能夠有尼羅河水的用水份額嗎?
不能。
其他尼羅河沿岸國家,不在此協議范圍。
而且,埃及擁有一票否決權,可以直接拒絕其他國家興建水利工程的要求。
在使用尼羅河上,依然不平等。
在1929年和1959年的兩項協議中,上游國家的用水量加上尼羅河蒸發流失的總量分別是320億立方米和100億立方米,還不及埃及一個國家的額度。
當然,這種不平等局面,終究不會永遠如此。
隨著非洲各國的經濟崛起,埃及的用水特權開始遭遇了挑戰。
當這些非洲國家篳路藍縷地發展本國工業,卻常常因為嚴重的缺水、缺電問題苦惱時,積蓄已久的尼羅河水資源之爭便自然而然地走到了前臺。
其中尤以埃及和埃塞俄比亞的矛盾最為嚴峻。
作為尼羅河上游國家,在地理條件上,埃塞俄比亞天然具有優勢。
尼羅河下游的年平均水量有60%來自青尼羅河,如果是雨季(7月-9月),這個占比還會上升到80%。
而青尼羅河的源頭,便在埃塞俄比亞境內的塔納湖(Lake Tana)。
02 崛起的新星埃塞俄比亞
埃塞俄比亞是尼羅河國家中最閃耀的后起之星。
從上世紀90開始,埃塞俄比亞進入歷史發展的新階段,經濟穩步發展,在21世紀前十年,該國位列1000萬人口以上國家國民生產總值增速的第三位。
近些年來,這個國家的國民生產總值增長數一直維持在8%以上,成為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地區之一。
|埃塞俄比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逐年增長。
處在經濟發展黃金時代的埃塞俄比亞,因為資源匱乏而暴露出很多問題,水力和電力短缺便是其中最嚴重的問題。
根據Water.org的計算,在1.05億埃塞俄比亞人中,有6200萬人無法取得安全飲用水。為了取得生活用水,很多女人小孩要徒步行走三個多小時,從淺水井或者天然水池里面打水,這些地方的水往往是人畜共飲的。
|9歲的埃塞俄比亞女孩前往幾公里外的地方收集生活用水。
電力方面,該國不止工業用電緊缺,就連民眾日常生活的電力也遠遠不能滿足。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提供的數據,2018年埃塞俄比亞無法獲得電力資源的人口總數為5930萬。
在非洲大陸上,這個數據僅次于非洲第一人口大國尼日利亞(7830萬)和剛果民主共和國(7670萬)。
|2018全球無電使用人口的分布圖,顏色越深缺電越嚴重。
解決能源問題的方法之一,就是開發青尼羅河的水力發電。
在埃塞俄比亞政府1997年制定的千禧年計劃中,在青尼羅河上建造復興大壩( Grand Ethiopian Renaissance Dam ,簡稱GERD)是重中之重的工程。
這座大壩動工于2011年,由埃塞電力公司、中國葛洲壩集團、上海福伊特水電等公司參與建設,預計耗資約50億美元,占地1700平方公里,長1900米,寬145米,預計于2020年建成,2022年投入使用。
建成后,復興大壩蓄水量將達670億立方米,發電量達6000兆瓦(目前埃塞俄比亞全國總發電量為4000兆瓦),成為非洲第一、世界第七的巨型大壩。
毫不夸張地說,為了建設這座大壩,埃塞俄比亞動用了舉國之力。
在50億美元的投資中,有從中國貸款的18億美元,有動用了政府上下全部工作人員一個月工資的總額,有向民眾發行愛國債券的所得。
談到傾國之力修建水利工程的目的,埃塞俄比亞現任總統薩赫勒-沃克·祖德(Sahle-Work Zewde)表示,建造復興大壩僅是為了水力發電,至少讓人民有機會在燈光下吃晚飯。
|2000-2018電力覆蓋的人口占比圖,淺藍藍色為全球平均水平,天藍色為撒哈拉以南國家平均水平,綠色為埃塞俄比亞。2018年,三個數據分別是88.7%、45.4%和45%。
她的發言有兩個重點,一是埃塞俄比亞修建水壩是為了發電,二是這個舉動只是為了滿足民眾基本需求,對其他國家并沒有任何政治企圖。
但是,埃及和蘇丹兩國并不作此想,兩國政府都擔心復興大壩一旦建成,流入本國的河水將大大減少。
我們在地圖上,了解下復興大壩的位置,即能理解埃及蘇丹兩國的擔心。
|復興大壩的建造位置,處在埃塞俄比亞境內與蘇丹交界的地方。
大壩的位置在青尼羅河下游,埃塞俄比亞和蘇丹的交界處。
埃及境內的尼羅河水由白尼羅河和青尼羅河匯聚而成,尤以青尼羅河的供水量占比最重,如果大壩落成,顯然受影響最嚴重的的就是埃及,到時候埃及能用多少水恐怕全要仰仗埃塞俄比亞的鼻息了。
而蘇丹好一些。
因為尼羅河另外一條重要支流白尼羅河并不受復興大壩影響。蘇丹從白尼羅河汲取的水量不會受影響。
所以,在這場水資源爭奪戰中,埃及和埃塞俄比亞相互間的炮火最為猛烈,蘇丹則不時穿插談判,尋求謀取利益來彌補本國損失。
蘇丹與埃塞俄比亞兩國也初步達成協議,確定一旦復興大壩落成,蘇丹可以以較低價格從埃塞俄比亞購得電力。
相比蘇丹,埃及的問題更難解決。
03 「復興之路」遙遠?
根據美國自然科學雜志GSA Today的測算:在復興大壩蓄水期間,埃及將面臨嚴重的缺水問題。流向埃及的尼羅河水將減少25%,受此影響,阿斯旺大壩的發電量將銳減至目前的三分之二。
因此,可以想象,埃及對復興大壩的態度。
但對埃塞俄比亞而言,復興大壩更是本國的生命線,勢難讓步。
所以,對于埃及和埃塞俄比亞兩國來說,水資源都是同等重要的戰略資源,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爭斗自然不可避免。
2011年,埃及爆發「阿拉伯之春」,把持政壇長達30年的總統穆巴拉克(Muhammed Hosni Mubarak)被趕下臺,政權動蕩。
趁著鄰國動蕩,埃塞俄比亞抓緊機會,低調地開始了大壩的修建。
在施工這九年里,兩國因為這座大壩的沖突屢屢發生。
埃塞俄比亞政府稱,埃及支持甚至派遣叛軍到達厄立特里尼(厄立特里尼從埃塞俄比亞獨立建國后,兩國時有戰爭,目前處在摩擦狀態),破壞水壩建設。
2018年7月26日,復興大壩的項目經理西莫格努·貝克萊(Simegnew Bekele)死于槍殺。雖然貝克萊的死因撲朔迷離,但由于埃及和埃塞俄比亞的國家爭端,貝克萊的死激化了矛盾。
|貝克萊被埃塞俄比亞政府授予「英雄」稱號,他的葬禮吸引了成千上萬民眾前來。
埃塞俄比亞投入了巨額貸款,又有人命搭進去,自然不可能放棄建壩。2019年,埃塞俄比亞總理阿比·艾哈邁德·阿里(Abiyyii Ahimad Alii)甚至表示:
「即使遭遇了埃及的多番阻撓,但是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埃塞俄比亞修建大壩的步伐。如果要開戰的話,我們有成千上萬的國民可以奔赴戰場?!?/p>
|埃塞俄比亞時任總理艾哈邁德·阿里,2019年因為結束埃塞俄比亞與厄立特里尼的戰爭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對于埃塞俄比亞來說,這是一座必需建成的生命線,埃塞俄比亞會不惜一切代價來建設它、保衛它。
面對埃塞俄比亞如此強硬的立場,如果埃及和蘇丹不想引起戰爭的話,剩下的選擇并不多。
能做的,也許只是如何通過談判,爭取為本國多減少些利益損失。
比如,大壩蓄水的快慢。
2015年,三國達成《原則宣言》的第五條規定:為了防止蓄水工程對下游國的損害,在開始給水壩蓄滿水之前,三國必須就大壩的蓄水和運營模式達成一致。
最關鍵的問題當然是,埃塞俄比亞打算用幾年的時間來蓄滿水壩。
從埃塞俄比亞的利益出發,自然是越快越好:斥巨資修建的水壩自然要及時用以發電,利國利民。
但對埃及來說,蓄水速度越慢越好。
根據半島電視臺(Aljazeera)的測算數據,埃塞俄比亞蓄滿水庫的時間越短,埃及的損失就越大。
在這個要害問題上,兩國能否達成一致?
在復興大壩的蓄水時間,壩成后的利益分配上等,都直接關乎兩國未來的和平穩定。
以目前態勢,想要在埃塞俄比亞、埃及、蘇丹三國間達成完全一致意見,非常困難。
蘇丹與埃及兩國之間還好說一些。
今年年初,在世界銀行和美國方面的主持下,蘇丹和埃及達成了一個關于復興水壩運營的協議。
但是,埃塞俄比亞拒絕出席,并且聲明,對于其他兩國達成的協議也不會接受。
自然條件、經濟發展需求和政治利益三股繩索擰成的矛盾,無法化解。
如今,復興大壩的工程建設,已經處在收尾階段。
埃塞俄比亞正準備于7月尼羅河雨季到來時進入蓄水階段。
|復興大壩。
迫在眉睫的竣工日期,讓三個國家的水資源爭奪戰更加火熱。
如果它們沒有就蓄水問題達成共識,且都沒有讓步舉措的話,那么,未來一個月,在尼羅河雨季帶來的最佳蓄水期,這三國矛盾必然會爆發。
至少,目前還看不到任何和解的可能。
埃塞俄比亞不會不清楚修筑大壩對下游國家水量的影響。
否則它也不會把建造位置選在本國與蘇丹的交接處,這個地方既可以筑大壩,又可以不影響本國上游居民對水資源的使用。
在水資源利用歷史上受盡委屈的埃塞俄比亞,顯然牟足了勁兒要將滾滾尼羅河水轉化為現代化發展動力。
埃塞俄比亞如果成功,曾經占據優勢的埃及和蘇丹,則恐怕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要受上游牽制了。
尼羅河上,彌漫著硝煙味。
04 以鄰為壑的水資源爭奪
其實,全球共有200多條河流流經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
像領土爭端一樣,「水資源戰」的聲音此起彼伏。
比如亞洲的湄公河,發端于青藏高原(在中國境內被稱作瀾滄江),后流經老撾、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最終匯入南海。
像尼羅河之于東北非一樣,湄公河對東南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湄公河三角洲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區。
|湄公河上的水壩工程。
近些年來,湄公河各國對中國、老撾修建大壩的批評聲從未停止過。
河岸地區的居民指責大壩截水造成水位嚴重下降,毀壞了他們的家園,國際環保組織同樣譴責大壩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環境。
這些爭議從未解決過,它們不時在新聞里出現,威脅幾個周邊國家的安全和穩定關系。
以鄰為壑的局面,依然在地球上的一些角落上演。
這是人類在地球上建構出來的國家之間、民族共同體之間的暗瘡。
稍不留神,便血流滿地。
日期:2020-6-23 14:2:42 | 分類:地圖資訊 | 評論:0 | 瀏覽:
- 相關文章:
太平洋上與世隔絕的海島國,比馬爾代夫更美,卻比它“冷清”多了 (2020-6-22 14:48:55)
嘉峪關到底在哪?答案雖然很簡單,但很多人卻答不上來 (2020-6-22 14:48:51)
和田地區和田市與和田縣介紹,傻傻分不清楚?新疆買地養老? (2020-6-22 14:39:29)
摩爾多瓦曾經是羅馬尼亞領土的一部分,為什么又分裂出去了? (2020-6-22 14:33:17)
吉林省區劃調整:公主嶺市劃歸長春市管轄,四平市形狀將比較奇怪 (2020-6-21 14:46:32)
? 2016-2025 豫ICP備16006179號-33 power by MuGong 谷歌衛星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