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谷歌衛星地圖。
波多黎各:一個無法尋求獨立,又無法真正加入美國的“自由地”
在很多人看來,波多黎各漂亮海島的旖旎風光、珍奇海鮮的誘人美味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對之趨之若鶩。長期以來依靠旅游業、制造業和石油化工等產業實現了巨大的經濟騰飛,創造了加勒比地區甚至拉美文化圈中經濟發展的奇跡。然而,自從美國接管以來,波多黎各政治身份問題長期懸而未決,從1967年到2012年,所謂的民族獨立選項從未占據主流,倒是波多黎各慢慢地從對自治權力需求的擴大轉變到當前希望加入美國聯邦,沒想到卻遭到拒絕。長期經濟附庸以及政治話語權缺失是這片“自由地”政治跛腳鴨狀態的主要原因,波多黎各的歷史問題癥結到底是什么?才導致如今的波多黎各即無法尋求獨立,又難以加入美國的,陷入了半個世紀的尷尬困境。
從殖民到附屬地帶,走不出的獨立桎梏
和傳統的加勒比地區一樣,自從1493年哥倫布航行至此打開此島的大門,隨后其他探險者陸續而來,1509年波多黎各正式淪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那些生活在此的土著也紛紛淪為階下囚、奴隸,被驅趕到農場和金礦去做苦工。長達三個世紀的殖民壓迫、奴隸販賣,移民紛紛踏足,原始的小島狀況已經翻天覆地。從與外界隔絕到占領,再掀起獨立浪潮,1879年波多黎各在自治黨領導人路易斯·穆諾斯·里維拉的努力下取得了自治。然而,不足一年的光景,波多黎各就悲哀地成為了美國的附屬。
被接管后疲弱化了波多黎各民眾獨立的決心
根據《巴黎條約》的相關內容,波多黎各從西班牙手中割讓給美國,同時期被美國所占據管轄權的還有關島和古巴等地。實際上,美國接管波多黎各之后隨即開始了兩年的軍政府統治,在開始管理的幾年里,美國先后出臺了針對治理波多黎各的各項法案,如1900年的富勒克法案中美國開始對波多黎各實行文職政府管控階段,和1917年又頒布瓊斯法案賦予該地區各民眾美國公民權,波多黎各民眾可以自由來往美波之間,甚至可以參加美國全國的政黨初選,除了美國總統大選。
可以說,波多黎各比起拉美很多殖民國家比較幸運,像巴西、阿根廷等在獨立浪潮后都陷入到長期的困境當中,而波多黎各卻搭上了美國這艘快艇,步步高升。自從1952年波多黎通過了憲法,成為其歷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波多黎各自此獲得充分的內部自治權利,美國國會通過立法的形式給予波多黎各美國聯邦領土地位。波憲法通過之后,波多黎各一方面保持與美國密切的經貿、政治、社會聯系,另一方面只能在雙方政治契約關系的約束下爭取較大的政治權力。
縱觀歷史,但凡曾經享有自治權利的地區或者國家,在不久的將來大多都取得了政治獨立,如南非共和國、新加坡、塞內加爾等等,即便是如今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等都從英聯邦內部獲得了獨立,但是波多黎各卻成了一朵奇葩,因為在1993年11月的全民公投中,48%的人贊成保持美國聯邦領土地位,46%贊成加入美國聯邦,僅有逾4%的人贊成完全獨立,到了2012年贊成獨立的更是下降到2.4%,獨立這個詞對波多黎各民眾來說,似乎是個“舶來品”,受眾面極少也不受待見。
美國為何頻繁拒絕波多黎各成為聯邦州?
波多黎各民眾如此的希望投入美國的懷抱,沒想到卻變成了熱臉貼冷屁股,美國國會再三地拒絕對方加入,要知道近半個世紀中,雙邊的經濟關聯和移民占比都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甚至可以說波多黎各與美國已是綁定的狀態。但是美國卻遲遲不肯松口,讓它正式成為美國聯邦中的一個州,這是為何?
長期疲軟的經濟現狀,拖累了其政治問題的解決
20世紀4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是波多黎各經濟發展計劃的重要階段,此時的波多黎各借助了美國戰后經濟發展的春風,獲得了豐厚的聯邦資金撥款以振興本島經濟。1980年,美國經濟援助占波多黎各島國內生產總值的29%,而且其中60%的波多黎各民眾領取美國食品券;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后是貧富差距的不斷擴大,廣大農民階層的生活現狀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
到了馬林總督時期穩定的波美關系在創造波多黎各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貧困、失業、犯罪問題也一直困擾著波多黎各。此外,波多黎各政黨林立,隨著民眾對波島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的日益不滿,再加上不同政黨強力的媒體宣傳和政治角力,民眾最終將選票投給了“入美黨”新進步黨。從此,高效的政治管理出現了危機,波島政黨利益紛爭不斷,導致解決波政治身份問題的黨派合作的可能性趨于幻滅。
八十年代以來,波多黎各地方政府獲得聯邦撥款日益萎縮,一方面是因為波多黎各受里根時期通貨緊縮的“新聯邦主義”政策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因為石油危機之后,依賴石油出口的波多黎各經濟遭受巨大滑坡,對美、加勒比地區出口也相應銳減。所以美國后期開始逐漸減少對波多黎各的投資,事實上,1954年美國就曾試著通過減稅來吸引美國本土企業對波投資,但是30年過去了,并沒有真正達到刺激波多黎各經濟,增加就業的機會。
因此,政治附庸關系下的波多黎各經濟必將長期受美控制,歷史上單一經濟作物出口模式以及美國對波經濟的規劃從一開始就將波多黎各的經濟衰退與美國的命運捆綁在一起。
文化模式讓美國政府難以承受風險
波多黎各本土長期以來的身份、文化認同以及民族主義運動使美國政府意識到拉美裔波多黎各文化的建構將對美國未來管控波多黎各構成強大的沖擊,同時,波獨立派運動也會對美在波的管控平添不少麻煩。
波多黎各民粹主義運動始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目的是表達對1898年以來美國對波殖民統治的不滿,民粹黨同時也努力捍衛波本土價值觀和傳統,促進波多黎各最終走向獨立。他們維護著西班牙統治時期遺留的文化遺產、宗教信仰以及語言。盡管他們的堅守會受到美國化運動的沖擊以及私有化經濟手段的滲透,但民族主義者將這種歐洲西班牙文明的奇巴諾農業文化視作波多黎各精神。
波多黎各人奉行集體主義,渴望與同為西班牙文化影響下的加勒比地區其他國家開展交流來找到情感歸屬,波多黎各人熱愛生活、熱愛體育,也似乎樂此不疲地熱衷于討論他們本島的政治未來。他們精于藝術、繪畫、音樂等等,不過很大層面上都是西班牙藝術形式在波多黎各本島的繼承和發展。
按理說文化的認同有助于民族凝聚,同時也可以作為一股強大的力量來挑戰異族文化對其的統治和壓迫,本來波多黎各可以憑借這種凝聚力實現獨立的,然而他卻因為經濟的附庸錯失了這個機會,相反卻成了把自己阻隔在美國聯邦州門口的障礙。
美國國會態度的終極單邊權力
實際上,波多黎各政治問題的癥結還是在于美國,確切地說取決于美國國會的態度與決策,國會擁有決定波多黎各政治未來的終極單邊權力。此外,美國總統的權力以及波島政黨紛爭的局面也對波多黎各的政治問題的解決產生較大的影響。譬如說美國憲法中的聯邦財產和領地條款賦予國會管理美國海外領地的專屬權力,并交由國會參眾兩院各專門委員會全權負責波導事務。
曖昧不清的政策
因此,國會也就成為了決定波多黎各事務的唯一官方機構。1900年的富勒克法案確立了美國國會對波多黎各的政治監護權,同時美國憲法并未賦予波多黎各如同其他州一樣平等的政治地位,國會有權廢除和宣布波多黎各地方議會通過的法案無效。波多黎各是美國歷史上首次以條約的方式獲得的域外領土,巴黎條約之后,美國也一躍成為國際社會中一支重要的殖民力量。
與國會對波立法的限制以及對波身份界定權力不同的是,作為美國最高行政長官的總統卻更多是從現實利益考慮來管控波多黎各。
長期以來,波多黎各都是美國用來對拉美地區滲透其政治影響力的前站,美國對波的投資、解決波多黎各人口就業、豐富并幫助波多黎各開展與加勒比地區其他國家的合作等舉措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助于波多黎各從情感上向美國傾斜從而逐漸淡化其對自身政治問題的敏感度;但是美國政府的另一考慮也是希望通過經濟援助、減稅措施以及研發投資來改善波多黎各的經濟狀況使其無暇顧及自身政治身份的改善。
再者說來,個別總督甚至對波多黎各的文化、語言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同時對波多黎各經濟現狀表現出極大的同情并給予巨大的幫助。如1929年上任的小羅斯福主動學習西班牙語、協調并消除雙方的誤解,協助對方發展經濟等等。美國對其這種青睞和曖昧的態度,致使波多黎各進行了多次針對“加入聯邦”與否的公投,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支持加入聯邦的聲音逐漸上升,但是最后都由于內部民主黨的抵制和美國參議院的否決而作罷。
難以走出的困窘
經濟和政治上的雙附庸,加上來自美國國會的約束力,波多黎各在未來政治走向方面依舊模糊不清;美國一般來說會從自我經濟、政治利益出發采取較為緩和的方式處理對波多黎各的管理;但是它紛繁復雜的黨派政治文化也無法形成強大的向心力來掌控波多黎各未來的政治發展方向,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便構成了如今波多黎各政治和經濟依附,安全也無法保證等問題的癥結所在。
日期:2020-5-27 14:16:18 | 分類:地圖資訊 | 評論:0 | 瀏覽:
- 相關文章:
中美洲最大湖泊“尼加拉瓜湖”,是唯一有海水魚繁殖生息的淡水湖 (2020-5-26 14:35:18)
圣赫勒拿島在當時明明為英國殖民地,為什么拿破侖被放逐于此? (2020-5-26 14:27:27)
地處中華大地原點,名人層出不窮:為什么咸陽缺少存在感 (2020-5-26 14:12:42)
中國城市|黑龍江—雙鴨山 (2020-5-26 14:10:12)
泰國有多達76個省、分布在6大區域,其中2區域有獨立的歷史文化 (2020-5-25 14:59:26)
? 2016-2025 豫ICP備16006179號-33 power by MuGong 谷歌衛星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