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谷歌衛星地圖。
福建三明市有塊飛地在泉州,和安徽鳳陽有關
飛地,簡單地說就是指雖然屬于某一行政區管轄,但卻不與本轄區主體區域相連的土地。福建省三明市有一塊飛地,位于泉州市,這塊飛地的成因卻有點兒與眾不同。這塊飛地是一個自然村,坐落在泉州市永春縣下洋鎮境內,卻是歸三明市大田縣濟陽鄉管轄的。
圖-福建省地形圖
濟陽鄉,面積約64平方千米,位于大田縣東南部,距離縣城約45公里。這里是三明市大田縣、泉州市永春縣、泉州市德化縣單縣交界的地方,東面是德化縣,南面是永春縣。有個比較形象的說法形容濟陽鄉:一步跨兩市、兩步跨三縣。雖然有些夸張,但是卻很生動地體現出濟陽鄉的特殊地理位置。
圖-三明市地圖
山南水北為陽,山東濟南下轄有個濟陽縣,地處古濟水之北,故得名濟陽。大田縣的這個濟陽鄉得名卻和濟南市濟陽縣不一樣,那它又是因何而得名的呢?
濟陽這里到處都是山,南部、東部和永春縣、德化縣之間有兩座大山烏山頭、九龍沶尖,這兩座山海拔都在1200米以上。解放前生活在這里的人,出門就得翻山越嶺,非常不便。雖然現在有G72泉南高速,306省道通過濟陽,交通條件已經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可以想象一下,這里的自然條件,古時候一定地廣人稀。
濟陽人最早是從別的地方遷徙過來的。濟陽境內有濟溪,濟陽最初的拓荒者涂氏始祖祖籍安徽鳳陽,因此取名濟陽。這里的“陽”,取自“鳳陽”,以示對祖籍的紀念,和山東的濟陽不同。
圖-實豐涂姓始祖遷徙線路圖
從大田、德化的涂氏一族的始祖遷徙路線,可以看出它們先是到河南固始,然后又到了江西,最后輾轉來到了福建德化,其中一支后來又到了大田縣濟陽鄉一帶。
濟陽鄉保留有很多古建筑,最出名的要屬歷經270多年滄桑,建于清朝時期的古堡---鳳陽堡,有6米多高,3米多厚的圍墻,留有防御土匪的射擊孔洞。
圖-福建泉州市地圖
之所以交代濟陽涂氏一族的遷徙,是因為位于本文要講的這個飛地村和涂氏有關,飛地村的村民都是涂氏一族的人,和濟陽鄉的涂家人是同祖同宗。
這個飛地村由卓宅、新坂以及一些散落的居民點組成,這里的人們習慣把它們統稱為卓宅村。卓在村不大,面積只有約2000畝,約合1.3平方千米。其實說小也是相對的,看和誰比了。歐洲摩納哥和梵蒂岡,兩個小國加起來面積也就和卓宅村差不多。
圖-卓宅村位置圖
至于飛地的成因,大致分以下幾種情況:
一、因為有某種礦產資源如煤炭、鐵礦等,工業化過程中為統一管理這些資源而形成一些飛地,如安徽淮北因煤礦而產生的一些飛地等。
二、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三線建設,以及后來安置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等原因形成的一些飛地,如天津在河北涉縣的鐵廠、上海在江蘇和安徽的農場等。
形成飛地的原因還有另外一種:拓荒。不過這種情況一般涉及的人口規模以及飛地面積相對較小,不像前兩種原因形成的飛地,面積大、人口多,非常顯眼。
圖-三明市大田縣飛地圖
卓宅村的田地是早期濟陽涂家人開荒開出來的。因為距離太遠,來回奔波不太方便,慢慢地就有一部分涂家人在那邊建房居住。后來劃分行政區劃的時候,像這種拓荒出來的土地一般都是按這些人的籍貫所在劃分。像本文中說的卓宅村就是這種。
圖-福建省地圖
在1963年以前,大田縣和永春縣都歸泉州(當時叫晉江)管轄,即使卓宅村飛地存在,也只是泉州內部各縣之間的事情。
圖-1949年-1958年,1959年-1969年間福建區劃沿革
1963年,大田縣劃入三明市,大田縣和永春縣分屬于兩個不同的市,卓宅村就成了兩個市之間的飛地。
卓宅村這塊飛地的形成原因確實比較特殊,和人員遷徙拓荒以及區劃沿革歷史有關。
日期:2020-4-2 14:55:35 | 分類:地圖資訊 | 評論:0 | 瀏覽:
- 相關文章: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的行政中心,為何設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境內? (2020-4-2 14:50:55)
從歷史地圖看,江蘇為什么分為蘇北、蘇中和蘇南? (2020-4-2 14:39:14)
河北十一個市有五個當過省會,連北京天津也當過河北省會 (2020-4-2 14:35:10)
地圖看世界;古希臘人建立的殖民地 (2020-4-2 14:19:17)
地圖看世界;比利時、德國及瑞典的殖民地 (2020-4-2 14:14:17)
? 2016-2025 豫ICP備16006179號-33 power by MuGong 谷歌衛星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