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谷歌衛星地圖。
馬紹爾群島共和國:一個在美國核試驗中誕生的國家
馬紹爾群島位于太平洋西部島群,屬于密克羅尼西亞的一部分,由1190多個珊瑚環礁和低矮珊瑚島組成。國土所屬島嶼分為東西兩列,南北延伸1300多公里,兩列相距240公里。陸地總面積181公里。
這一地區在二戰結束后經聯合國授權由美國代為托管,然而從1946年開始,美國把島上居民遷移后將其中部分島礁作為核武器試驗基地。馬紹爾群島所屬的比基尼環礁和埃尼威托克環礁是最為主要的而兩個核試驗場,也是20世紀美國最大的海外和試驗場。
從1946年到1958年美國在這兩個核試驗場累計進行了大大小小67次和試驗,爆炸了大量原子彈和氫彈,核試驗對馬紹爾群島的地理環境所造成的破壞和對馬紹爾人民帶去的傷害性后果是巨大的,甚至可以說是災難性的。
一、被美國選定的核試驗場
二戰結束后,美蘇爭霸態勢越演越烈,都不遺余力地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作為二戰中新出現的武器類型,核武器帶給世人的震撼力是空前的,作為二戰后崛起的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更是在這一領域你追我趕地進行著軍備競賽。
而想要成功研制出足以震懾對付、可以用于實戰的核武器必須進行大量的核試驗,美國在國內選擇人口相對稀疏的內華達州作為核試驗場。但很快當地居民開始出現一系列健康問題,為此,1900年美國通過《放射物泄露賠償法案》,該方案旨在向那些核試驗接觸放射性元素而罹患癌癥和其他嚴重疾病的個人予以一次性賠償。
面對國內輿論強烈的反對,美國政府開始著手尋找海外核試驗場以繼續進行大氣核試驗。進過一番細致的考慮,美國最終選定了它在二戰中從日本手中接管的委托地——馬紹爾群島。
整個冷戰時期,美國在馬紹爾群島共進行了67次核試驗,其中在比基尼環礁就達道了23次之多,美國為每一系列的核試驗都制定了統一的行動帶壞,于比基尼環礁而言,影響最深遠的是“十字路口行動”和“城堡行動”。
為了研究核武器對戰爭結果的影響。1946年美國在逼近環礁發起了“十字路口行動”,這次行動包括一次在地表進行的核試驗和一次水下核試驗,原子彈“Able”產生的強大空氣壓力沖擊波造成5艘船只沉沒,14艘船受到嚴重損壞,其中有部分船只上搭載了實驗豬、山羊、老鼠,這些試驗中參照動物均因受到核輻射不同程度地照射而受傷或者死亡。水下爆炸的核彈貝殼在水底炸出一個淺火山口,隨著原子彈的爆炸形成超音速液壓沖擊波,水面浮出大量氣泡并形成水柱,最終引發了連續海嘯。
“城堡行動”由六次核試驗構成,它證明了在熱核武器中放置“干”燃料的可行性。試驗中葉出現了一些未曾預料的意外事件:其中有一次爆炸范圍低于預期值,而另外以后兩次則遠遠超出了預估影響范圍。
其中1954年3月的“布拉沃試驗”,是美軍第一次將實戰氫彈用于核試驗,試爆的實際當量為1500萬噸,其威力相當于二戰時在廣島投射原子彈的1000倍,超出預計威力的2.5倍,大大超出了實驗前美劇的預估。
爆炸使得比基尼環礁的西北部出現了一個不規則的圓形大坑,并制造出了一個深達80多米,最寬處達到2公里的“人工湖”。整個比基尼環礁都被實驗產生的放射性物質污染,由于試驗時風向的不穩定,附近的許多島礁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試驗形成了近2萬平方公里的永久核污染區,距比基尼環礁100多公里的朗格拉普環礁在5個小時后便下起了輻射有,當地人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暴露在輻射環境下達數個小時。
二、核試驗產生的危害
美國在馬紹爾群島所進行的核試驗,造成了嚴重的后果。
1、核試驗深刻改變了當地的自然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至少造成了42種對當地原有生物物質小時,其中有28種生物出現了種族滅絕現象。“布拉沃”核試驗后,核泄漏產生的污染面積超過11000平方公里,放射性顆粒擴散到了160公里外,擴散范圍遠至安達利亞、印度、日本以及美國和歐洲部分地區。1958年,美國原子能委員會認定,馬紹爾群島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地方”。
2、核試驗產生的放射性物質對人體造成了嚴重傷害,原住民的身體狀況發生了不可逆轉的改變。1958年7月,美國迫于國際輿論壓力,停止了在馬紹爾群島的核試驗。1972年,在得到美國的安全保證后160多名比基尼居民回到故鄉,但不久以后科學家發現比基尼環礁依然存在著大量放射性元素,國際原子能機構聲稱比基尼島所有核放射物質含量超過了美國總人口30年安全攝入量的綜合。
后來,美國在明知核污染嚴重超標的情況下,告訴馬紹爾人其原住地已不存在放射性威脅,他們可以返回正常居住,這直接造成了回歸“故土”的馬紹爾人暴露于重核輻污染和輻射量嚴重超標的環境中超過十年,最終導致馬紹爾人出現大范圍的皮膚顏色異變、毛發脫落,很多人甚至而罹患了癌癥等嚴重疾病。
在嚴重核污染環境下生存了十多年的馬紹爾人對于這種不可逆轉的改變只能飽嘗病痛和默默忍受,核試驗帶給他們的或許不僅僅是身體上的傷痛,還有心理上永遠扶不平的一道道傷疤。
3、原住民被迫遷移,生活困苦。美國在核試驗前騙比基尼人離開了他們的故鄉,將他們送到朗格里克環礁上“臨時居住”。然而,登上小島的人們很快發現島上一沙洲,人類根本無法生存,比基尼人口只能寄希望于美國人盡快過接走他們。
一年以后,美國的醫療隊和救援船只才再次來到小島,這時候的比基尼人個個餓得瘦骨嶙峋卻被告知他們的故鄉已經不能居住,他們必須要轉移到其他小島生活。
“近乎不可逆轉的環境污染”導致了昔日島上原住民基本謀生來源喪失,許多人持續“無限期流離失所”的狀態。
截止2001年,當年的167名比基尼原住民中,只有70人活著,而總人口則增加到2800人,島民的后代多居住在基利島、馬紹爾群島首都馬朱羅以及美國。由于害怕核輻射,很少人愿意回到故土,大多數只是去旅游或短期停留。2013你那馬紹爾群島失業率達到40%,更多的馬紹爾人選擇去美國工作。
1983年6月25日馬紹爾群島與美國正式簽訂《自由聯系條約》,條約于1986年10月生效,馬紹爾群島共和國正式建立,而該條約的簽訂也時馬紹爾群島人民向美國索賠的開始。
日期:2020-3-31 14:11:45 | 分類:地圖資訊 | 評論:0 | 瀏覽:
- 相關文章:
地圖看世界;法國在北美的最后一塊海外領土 (2020-3-31 14:8:10)
南非為什么不吞并國中國萊索托? (2020-3-30 14:46:58)
玻利維亞:面積南美第五,卻被智利逼的割地,為何會這么不成器? (2020-3-30 14:36:45)
記憶中的湖北孝感,這樣的孝感有多少人還記得? (2020-3-30 14:5:29)
地圖看世界;同處海地島,為何西邊的海地窮,東邊的多米尼加富? (2020-3-29 14:58:48)
? 2016-2025 豫ICP備16006179號-33 power by MuGong 谷歌衛星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