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使用谷歌衛星地圖。
一條街道,竟分屬于兩個國家
打開手機地圖,沿著比利時和荷蘭的邊界線尋找,你會發現一處非常混亂的地方,國界線交織在一起。
找準這個地方,用手指將它放大、再放大,呈現在手機屏幕上的是幾十塊支離破碎的國界,有的地方標注比利時,有的地方標注荷蘭,看上去一片散亂。
在這一地區,比利時與荷蘭的地圖像是一塊塊大小不一的拼圖,這里一塊,那里一塊,強迫癥患者一定想要親自動手,將它們一一排隊列好,再一片片放置整齊,心里才安生。
▲比利時和荷蘭的邊界線地區飛地分布
01. 這邊歸我,那邊給你
這個地區總名稱為巴勒,位置在荷蘭境內,包括兩個城鎮,一個叫巴勒納紹(Baarle-Nassau),是荷蘭的市鎮,一個叫巴勒海托赫(Baarle-Hertog)自治市,是比利時的飛地。
▲巴勒海托赫所在位置
實際上,該地區的行政劃分,完全不像前一句介紹得那樣清晰明了。比利時飛地并不是一塊完整的領土,而是呈現為22塊分散的土地,在這些比利時飛地之內,又嵌有七塊荷蘭領地,它們被稱作「飛地中的飛地」。
在網絡上,曾經有一組照片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大門兩側分掛著比利時與荷蘭國旗圖片來自Ahvenas
▲國界線將咖啡館分在了兩個國家圖片來自Flickr
有一張照片中,大門口一側掛著比利時國旗,一側掛著荷蘭國旗;另一張照片中,一家餐館的地面被白色十字符號分成了兩個部分,一邊寫著B,表示比利時地界,一邊寫著NL,表示荷蘭地界。
在這一地區,不少房子橫跨兩個國家的領土,居民在比利時的臥室起床,做早餐便去了荷蘭的廚房。為了方便管理,一般規定,前門在哪個國家的地界,房子就歸屬哪個國家,不過也有居民的房子,連前門都跨了國界,那它歸誰管轄呢?
這就是巴勒地區國界混雜的模樣,這里的飛地不僅數量繁多,而且每塊都面積狹小,星星點點地排布在地圖上。
有一點倒是非常幸運,比起很多國家因為飛地歸屬爭議而大動干戈,巴勒地區相對要和平一些:它成了兩個國家的旅游景點,許多游客慕名到此,拍一張腳跨兩個國家的游客照,看上去十分歡樂。
為什么要把一個面積不到一百平方公里的地方,分得這樣雞零狗碎?兩國政府攤攤手表示,不是我們要這么干的,我們也沒辦法。
說起這塊飛地形成的歷史,要追溯到西歐的中世紀了。
02. 歷史的輾轉,巴勒的合分
當荷蘭與比利時這兩個國家都未建立的時候,這塊土地屬于布拉班特公國,該公國的領主是布拉班特公爵(Duke of Brabant)。
1388年,布拉班特公爵為了在戰爭中籌款,打算將土地售賣給納紹家族(House of Nassau),但是并沒有完全兌現。此后兩家又經過多次轉售與買賣,土地變得十分零散,布拉班特公爵占據了巴勒海托赫,納紹家族擁有了巴勒紹納。當下這兩個地區凌亂的分界狀況都要拜這兩家所賜。
1430年,布拉班特公國沒有了繼承人,該國被勃艮第公國吞并,37年后一齊并入哈布斯堡王朝。
熟悉歐洲歷史的讀者,一定對哈布斯堡家族不陌生,它曾是歐洲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王室,統治西班牙、奧地利等多個國家,今天的荷蘭和比利時都曾是它的領地。
▲哈布斯堡王朝紋章
但即便有大國統治,天下也不是一片太平。
1578年,為了反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集權統治,北方七省(包括現在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東北部等地)對抗王室的漫長戰爭開始了。戰爭前后長達80年,直到1648年《明斯特和約》簽訂后,雙方戰爭才告結束,荷蘭進入了尼德蘭聯省共和國時期。
▲《明斯特和約》簽訂時的發誓儀式
在共和國時期,巴勒紹納被規劃入北尼德蘭,而巴勒海托赫則被收入南尼德蘭(今天的比利時)的版圖,雖處在不同地區,但尚處在同一國家的統治之下。
1795年,法蘭西帝國結束了尼德蘭王朝的統治,在這里建立王國。但法國人的統治時間并不算長,拿破侖滑鐵盧失敗之后,今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的地盤上便建立了荷蘭聯合王國。這一時期,荷蘭與比利時的蜜月持續了15年,巴勒地區的統一也最后持續了15年。
1830年,比利時爆發起義,從荷蘭聯合王國中獨立出來,建立了比利時王國。從此,巴勒紹納與巴勒海托赫正式勞燕分飛,分裂在兩個國家。
但分家之后,荷蘭與比利時這兩個相鄰國的國境線仍有大片模糊的地方。1843年經過多次談判,兩國就很多邊界問題達成了統一協議。但是對于巴勒地區,兩國意見并不統一,荷蘭始終不接受用割讓領土的方式交換飛地,于是領土歸屬問題就被擱置了。
到了1996年,兩國政府再次協商,希望巴勒納紹和巴勒海托赫合并到一起,但是居民的公投結果是:不同意。
于是,兩個國家在這一地區分別設立了政府、警察等一系列行政機關。
這就形成了今天巴勒的整體面貌。大街上隨處掛著兩國國旗,國界家中過,出門便出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03. 「奇特」之下的不便
為了解決生活不便,在這里生活的約萬名居民中,大部分都擁有荷蘭與比利時雙重國籍,避免了復雜的過界問題。
除此之外,居民用荷蘭語為交流,沒有溝通不暢的問題,人們還可以共享通信設備,郵政也是互通的。奇特的國界還給他們帶來了不少商機,這里的咖啡館和商店林立,可以容納大批外國游客。
以上這些都是好處,但說到這一地區居民的不便之處,外地人就不能感同身受了。
比如,巴勒海托赫的市政廳被一條白色的國界線劃開,兩邊分屬兩個國家。當比利時人想要裝修自家市政廳時,不好意思,他們首先需要征得荷蘭人的同意。
▲被國界線分割的市政廳,圖片來自Great Big Story
令市政廳工作人員頭疼不已的不止這一棟建筑的修建,還有整個地區的基建。當他們想要修路的時候,一條筆直的馬路可能要跨越好幾次國境線,這條路下方鋪設的下水管道可能分屬兩個國家,那么當另一個國家不同意修建的時候,修路工程如何進行呢?
如果兩國都同意,好不容易把路修完,要安路燈的時候,如果道路兩旁居住的是不同國家的居民,那么照明費用該怎么攤呢?
說起來,這些問題都不算大,但正是這些瑣碎的小麻煩降低了工作人員的辦事效率,繼而延緩了整個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
還有一些奇葩的問題,可能讓外人忍俊不禁。
在上世紀60年代以前,兩國的中小學校放學時間一致,而學生們經常在放學后聚眾打架,造成了治安問題。市政府想破腦袋,想出的解決方案是「錯峰放學」,錯開兩個國家學校的放學時間。當這群火力旺盛的青少年放學后找不到對方的臉時,拳頭沒有了發泄處,掐架斗毆問題自然少了。
這是已經協商解決了的問題,但還有一些因兩國法律不同而造成的問題亟待解決,比如青少年飲酒。按照荷蘭法律,年滿18歲的成年人才可以買酒,而在比利時,這條年齡限制為16歲,所以比利時酒吧吸引了大批荷蘭小伙子前來買酒暢飲。
混亂的國界線形成了奇特的地理奇觀,居民們已經習慣了這里的生活,他們將不菲的旅游收入納入囊中時,也將麻煩一齊收下。未來這個地區會繼續維持現狀,還是另有變革,還要看兩國居民的態度。
日期:2019-12-4 14:10:33 | 分類:地圖資訊 | 評論:0 | 瀏覽:
- 相關文章:
寧夏五大城市地勢圖:銀川,石嘴山,中衛,吳忠和固原 (2019-12-2 14:10:54)
賀州版百科全書《中國國家人文地理·賀州》發行 (2019-12-1 14:25:53)
泰安泰山攜手高德地圖,聯合打造首個地市級全域智慧文旅平臺 (2019-12-1 14:15:33)
內蒙古十二盟市旅游地圖 (2019-11-30 14:54:29)
調查結果顯示Google Maps成為美國人主要的本地搜索工具 (2019-11-27 2:26:15)
? 2016-2025 豫ICP備16006179號-33 power by MuGong 谷歌衛星地圖